传统筛分理论及其应用的回顾
筛分过程分为分层和透筛两个阶段。物料分层是完成筛分过程的条件,物料透筛是筛分的目的。物料在筛面上受筛面外力的作用处于一定的松散状态,使每一颗粒物料都能获得相互位移所必需的能量和空间,以保证细粒顺利透筛。实际的筛分过程是大量粒度不同、粗细混杂的散状物料进入筛面,只有一部分顺粒与筛面直接接触,而接触筛面的这部分物料中,又不全是小于缔孔的细料,大部分小于筛孔的细料,分布在料层的各个部位,但是由于物料与筛面作相对运动,筛面上的料层被松散,大颗粒本来就存在的颗粒间的较大孔隙被进一步扩大,小颗粒就穿过孔隙进入到下层;由于小颗粒间孔隙小,大顺粒不能穿过,因此大顺粒在运动中位置不断升高。于是,原来杂乱排列的粒群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析离,即按粒度分层,形成小粒在下、大粒在上的较规律的排列。这样,小于筛孔的细粒得到透筛,实现了粗细粒的分离,即完成了传统的“精确筛分”过程(分离粒度和筛孔尺寸相一致的筛分过程)。所谓“精确筛分”也不是所有小于筛孔的细粒都透过筛孔成为筛下产物。细粒透筛时,虽然颖粒都小于筛孔,但它们透筛的难易程度不同。实践证明;顺粒越小于筛孔,透筛越容易。和筛孔尺寸相近的顺粒,即粒度等于筛孔尺寸四分之三的顺粒,在可筛性上称为“易筛粒”。粒度小于筛孔但又大于筛孔尺寸四分之三的顺粒,称为“难筛粒”。而且“难筛粒”的直径越接近筛孔尺寸,其透筛的困难就越大.:d较a值越小时,物料理论透筛概率越大,而d和a值相接近时,物料理论透筛概率几乎接近零,也即很难通过筛孔。因此,传统的“精确筛分”需要制备较长的筛面(如7~9m),才能达到较高的筛分效率。而对潮湿细粒物料(如煤)的筛分就几乎是办不到了。因此,传统的“精确筛分”在筛细粒(6甲m粒级以下筛分)或潮湿物料时经常堵塞筛孔,严重影响筛分生产过程,即使采用不同筛型的筛子也无法解决间题。